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清辽东之战之际,皇太极曾两次发兵攻打朝鲜,借此机会袁崇焕为什么不主动出击?

明清辽东之战之际,皇太极曾两次发兵攻打朝鲜,借此机会袁崇焕为什么不主动出击?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皇太极打朝鲜的时候,一次袁崇焕根本就不在辽东,另一次袁崇焕已经死了。

1627年,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这个时候袁崇焕在干啥呢?他因为拒绝和阉党合作,在东莞老家种地呢。

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第二次被称之为“丙子虏乱”的入侵朝鲜,则是在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此时袁督师已经死了八年了,他拿什么主动出击呢?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份年表

后金两次攻打朝鲜,一次是在天启七年,一次是在崇祯九年;而袁崇焕遭凌迟是在崇祯二年,卒年四十七岁。所以说袁崇焕只有在天启七年才有和皇太极临阵对敌的机会



而天启七年正是天聪元年,也就是皇太极继承大统的那一年。史书上说天启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一遣使与袁崇焕议和,一面派阿敏出军征朝。出军后金军渡过鸭绿江,进攻朝鲜,史称“丁卯之役”。(《东华全录》),十四日,克义州,分兵攻打毛文龙东江铁山部。毛文龙遁入云从岛(《三朝辽事实录》)

不敢打还是不能打


接到朝鲜和毛文龙告急朝鲜和毛文龙告急,朝廷确实也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而袁崇焕上疏朝鲜和毛文龙告急,袁崇焕上疏无虚可捣。也就引出了我们现在的问题,袁崇焕为何不听命令出兵朝鲜?

对此袁崇焕上疏辩解,疏言“顷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而虎酋新并粆花,意殊区测,都令、塞令新通于奴而仇于我,万一我兵正道以东,奴暗以轻骑北出而袭我关宁,此时救人耶,抑自救耶?”也就是说后金军队十万进军朝鲜,另有十万之众留守后方,后金后方兵力并不空虚,纵使倾全军之力,又怎么打得过以逸待劳的后金军队呢?何况此时若是敌军趁我后防空虚,出骑兵突袭关宁防线,我是救人还是自救?

更何况朝鲜的战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后就已经基本结束,之后阿敏部队留驻朝鲜只是为了威吓朝鲜以便在定盟时多捞些好处罢了。袁崇焕接到朝鲜命令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是三月,此时出兵对朝鲜战事已经无济于事,而且随时存在被阿敏部队回师前后夹击的危险。由于毛文龙虚报敌情,谎报征朝军有八万之众;又为了尽快减除自己的危机,谎报沈阳留守兵力不到一万(到四月更谎报皇太极将留守兵力还派出部分增援朝鲜),让朝廷误判敌情,以为仅宁锦的兵力就足够犁庭捣穴。而且,即使三月份袁崇焕在接到朝廷旨意后立即全军出击沈阳,朝鲜和东江也早就在一个月前被打垮了,根本于事无补,唯一可能的结果是,袁崇焕的军队由于毛文龙的谎报久攻沈阳不下,以致于被回师的阿敏前后夹击。所以袁崇焕根本没有出兵的条件,唯一能够骚扰后金军后方的毛文龙也已经被打垮了。野战打不过,只能***取防守态势。

坚持防守 避免野战

在袁崇焕之前,明朝一直没有找到对付后金的正确策略,或者是找到策略但没有落实,比如熊廷弼的思路大体正确却被杀。

明朝前期作为守城的一方,经常让军队出城迎敌,往往吃大亏。而后金总是想尽办法诱敌出城或者围点打援,屡试不爽。

后来袁崇焕坚持凭坚城用大炮。现场形势马上不一样了,至少扭转了明军屡战屡败的局面。

皇太极不得不改变方法,***用长期围困的办法。这些办法见效慢,以后金的国力实际上是熬不过明朝的。尽管登莱兵变,后金有了重武器,也只能对付小炮楼,对付大城还是不行。山海关锦州一线后金一直无法突破。只能绕道蒙古进中原抢夺。

祖大寿困守大凌河,粮尽人相食。饶是如此,后金仍然不能攻破。这就是例子。

袁崇焕根本就不想打,离开坚城大炮,明军当时很难和后金军打,明显是打不赢的。后金发动丁卯之役首先就是掠夺粮食财物,缓解天命后期出现的经济危机,至于震慑朝鲜让其完全脱离明朝,当时还不现实,但对当时的后金而言,已经足够了。至于明朝,无论哪方面看,明朝自身难保屡屡被后金打败,何况帮朝鲜?


这就是天意捉弄,将军犹在时,缺乏时机。时机到来时,却世无良将。一言以蔽之,明朝该亡。

后金军的战力,特别是野战,大体上还是优于明朝。所以包括袁崇焕督师蓟辽时,也只是打了几个防御战,没有主动出击获胜的记录。因此我的看法是,袁崇焕的功过在传言中两极化了,他的能力和忠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说他是军事天才就夸大了。

他只是善于驾驭权力,能够从严治军,守城临敌之时能够临危不乱,组织力量、真正布防、善于器械而已。

皇太极两次攻打朝鲜,袁崇焕刚好都不在辽东。第一次袁崇焕正是被排挤失意之时,赋闲在家,也就是现在的世界工厂东莞。第二次打朝鲜时他已经被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崇祯中计将他凌迟碎剐了,这个时候他已经亡故八年,坟头的草都老高了。

换一句话说,如果袁崇焕还在,那是他的机会吗?未必见得。明朝后期,对后金的壮大,自萨尔浒战役大败之后,一直处于守势,再也没有发动过主动进攻。包括袁崇焕督师蓟辽,也没有一次攻击战役。这跟岳飞当年抗金还有本质的不同。

皇太极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人物,他对清朝后来入关是打下了坚实基础和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那个时候他的帐下已经是猛将如云,包括多尔衮、多铎等都已经成长起来了。从袁崇焕督师蓟辽到身死,实在没有看到他有军事进攻的天分。

所以,皇太极攻打朝鲜,不可能不考虑身后,如果真给留一个空档,那一定是下个套子让明军钻的。袁崇焕在明军自己地盘上,还是靠坚固城防,居高临下,勉强拒敌,要跑去偷袭后金大本营,至少到明亡我都没有看到有这样的动向和这样的将军。

看许多答者在那里纷纷扰扰,其实这个问题的真相在于:明军(袁崇焕在不在就不扯了,现在不是问题重点)有没有能力去朝鲜救援?而如果没有,退一步讲,明军有没有能力出击后金,达到牵制的目的?

而要解决前半个问题,关键就在于:

其一:明军的陆军有没有能力从辽东这条线路打通去朝鲜的援助路线?

其二:明朝有没有财力从海上组织一支军队援助朝鲜?

答案是确定的,没有。前者是因为打不过后金,后者是因为政治***,国库没钱。

后金初次攻打朝鲜,是在1627年,当时明将毛文龙,带着几百人的小股部队,在朝鲜皮岛这边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反攻基地,并得到了朝鲜的支持。

皇太极当时与袁崇焕***装议和,目的就是迷惑西线明军,达到他消灭东线毛文龙的目的。

但实际上,后金虽然打败毛文龙,但毛一旦战败就退居皮岛,而后金当时还没有师,所以无法追击。一转身,朝鲜反而成了后金的主要目标。

结果,朝鲜证明自己根本就扛不住,后金很快攻占平壤,朝鲜国王李棕从汉城逃到江华岛,后金随即提出议和条件:要朝鲜永绝明朝,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立盟宣誓。

朝鲜说,其他都好谈,永绝明朝不可能。

后金的回答是,俺们不勉强你,不绝就不绝。

那么后半个问题:这一时期,明军有没有援助朝鲜呢?起初,在1626年到1627年之间,袁崇焕确实想要和后金议和,以换取暂时的休整,到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议和,并东征朝鲜以及毛文龙,此时袁崇焕在干什么呢?就是抓紧时间,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

随后,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依旧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救了没有呢?救了。

第一,袁崇焕派遣水军前往皮岛增援毛文龙。

第二,袁又派九千明军逼近三岔河,以牵制后金。

那么,明朝除了袁崇焕这支部队之外,就没有别的力量可以援助朝鲜了吗?答案是真的没有,因为此时的大明,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大明,魏忠贤在这一年忙着去苏州抓人,结果引发苏州民变;而北京城里的一场大爆炸,居然将五千斤的石狮子震出城外,最终查下来是王恭厂火药库爆炸,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一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口。

然后又是山西大地震、江苏大水灾,陕西人开始造反,一直起义军打到西川,被一名叫吴三桂的守将击退。

你说大明朝有啥力道去救朝鲜?

但即使如此,朝鲜仍认为明朝能抗住后金的侵略,所以1635年皇太极想称帝,被朝鲜人嘲笑是“僭天子之号”。后金使团于是向皇太极报告说,俺们出使朝鲜,受辱了。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之际,朝鲜使团来了,却拒不下拜,他们说只拜明朝皇帝(意思就是明朝才是正宗的,你这属于***冒伪劣产品),皇太极非常气愤,所以在这年年底第二次攻打朝鲜。

此时,袁崇焕已经被杀六年了,你让袁崇焕起阴兵来救援么?结果,皇太极成功地使朝鲜国王签订“城下之盟”,从此朝鲜归服称臣,成为清的属国。而明朝,这一年清兵从喜峰口袭入,就连北京附近的房山、顺义这些地方,都让清兵给攻陷了。救援朝鲜,更不可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承平到顺义自驾游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