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靖安到北京自驾游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靖安到北京自驾游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
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白天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题问晚上樵楼打更是怎样来确定时间呢?
1、根据月相: 月亮是自西向东运行的,随着地球的自转,给人的感觉是东起西落,第二天晚上的月亮走到头天晚上的位置要延时48分钟。上弦月(农历初八)落山时间大概是夜里三更,下弦月起山大概是半夜0点,十五的月亮正天中是子时左右。
2、根据星相,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环绕一圈是360°,也就是说,天上的星座在地球上人的视觉中是每天向西自然移动1°,以“天狼星”为例,民间有“七正八歪九斜十落”,意思是从农历七月计算,天黑时正顶,八月天黑时偏西,九月天黑时己西斜,十月天黑时已落山,七月到十月中间是三个月,星相移动了90°。
北斗七星为“大熊座”,它斗勺的天璇、天枢二星一直对着北极星,再根据斗柄的开阳、瑶光二星的自然指向大概能确定时间。
(懂得星相运动必须要有很高的智商)。
3、根掘动物潜在功能:
猫眼珠,民间根据时辰说法有“子午寅申一条线,丑未辰戌圆如镜,卯酉已亥枣核形”。
公鸡啼鸣,大家都知道,半夜鸡叫,鸡叫三遍四更天。
4、人为的原始计时法,点火香,当然这必须在无风的环境下;滴漏,这个较准确;
5、更夫的日常感觉经验。可能还有其它计时法,不为人知。
现在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钟表,而且还有手机可以看时间,古代的时候没有钟表,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确定时间的呢?其实古人的办法也有很多的,古代都是按时辰计算时间,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属性的十二生肖,子、丑、寅······戌、亥等等。
晨钟暮鼓是最为原始的传弟时间方式,最为开始的时候是根据太阳来确定时间,比如午时三刻菜市场要行刑,从***上面我们也能看到,除了一个人说时间到了之外,还会拿东西树立起来,看阴影是否完全垂直,这样来确定是不是到了正午,一般来讲,正午时分太阳是处于正中间,所以阴影完全是融合物体的大小。
于是就有了日晷这种用来观察时间的工具,日是太阳的意思,这个不用多说,晷就是太阳的影子,早期的日晷,晷盘是木制的,晷针是金属的,后来晷盘则改成了石头或者金属,人们是通过日晷上晷针影子一天的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比如早上和下午影子最长,中午最短。但这还不够准确,主要还是看晷针在晷盘上一天影子的位置不同来判断,晷盘上会有刻度显示时间。
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古代的人也逐步发现了日晷有时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知道因为地球是圆的,各个地区纬度和经度都不一样,这样会导致时间上偏差,特别是夏天和冬天这种跨度很大的,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沙漏。
顾名思义,这种沙漏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沙漏一个漏斗状的物体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充满了沙子的物体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控制下漏的速度,根据一天所需要多少沙子,然后在严格控制下漏速度,在知道多少沙子可以流一天的情况之下,因为是匀速流动,所以就可以制作相应的时刻表,这样一来就好知道时间了,看沙子少到哪个部分,那就是哪个时辰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是用装水来计时的,原理和沙漏差不多,但是用水有一个缺点,就是水会蒸发,这样也就会导致时间有所偏差,所以古代用的最多的应该是沙漏,这种既准确而且误差还小。
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打更,会不会吵到群众。
第一、古代不像现代,计时器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起的,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知道时间,白天还好说,根据太阳可以大致知道是什么时间,晚上没有太阳就抓瞎了,更夫就是为了普通百姓能够知道时间而出现的。
第二、古代的打更人员,其实就是和现在的值夜班保安差不多,到处走走、巡逻,看看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发生,比如看见小偷了,预防火灾什么的,出现了问题方便及时***取措施,不让事态不再发展下去。
第三、其实还是会吵到百姓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晚上打更,都是到了几更敲几下,就算是百姓被吵到了,那也是几声的事情,并不是会特别影响百姓睡觉,因为古代百姓已经习惯了。
总而言之,虽然古代没有钟表,但是也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来确定时间的。
前段时间有一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每一集的片头都有日晷报时,并且全长安城都依着这一个日晷的时间做标准时间。
就好比,我们每天听到的电视报时——北京时间XX点!请所有人对好自己的计时工具。
古代没有电视怎么办呢?连电话也没有呀,打电话通知也做不到,靠人的大嗓门喊?大晚上的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人的嗓子也受不了呀!
有办法!
古代有谯楼,在古代,每一座城市都一定会有谯楼的,有时候也叫作钟鼓楼,钟鼓楼一定是最高的建筑。
说到钟鼓楼,肯定有人恍然大悟了,哦,“钟表”在这里呢!
对,古代还是有钟表的,只是比较大比较笨重而已,也比较稀少,不是私人可以拥有的东西,他是一个“公共产品”,免费为大家服务。
那么,钟鼓楼之上的值班人员如何免费为大家服务呢, 如何告诉大家已经几点了呢?
也有办法!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详尽的演绎,那就是—— 旗语和灯语,白天用旗语,晚上用灯语。
不要说打更这种区区小事了,借助旗语和灯语,举凡防火、捕盗、寻人,调查都不在话下的。
所谓“靖安司”者,就是长安城情报中心也,传递情报是瞬间之间的事情,让 散处四方的更夫们看见究竟几点了,是顺手而为的小事情,不麻烦!
电视剧自然是夸张了,但是,在古代 每一座城市都有钟鼓楼准点报时确是事实存在的。
乡下地区,小城镇也有类似钟鼓楼的建筑存在,也有专业的值班人员在钟楼上24小时值班!
大人物沈从文先生写过一个***《更夫老韩》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忍不住抄一段: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伕子们,够得上在他那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了。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那宋伯等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象卖水的那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唉!送我一担水”,“赵麻子师傅,我这衣三天就要的啦,”那末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这可见镇筸人对于“名器不可滥***于人”这句话是如何的重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须出佃钱底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然这并不算顶老。并且,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
可见,职业真是不分贵贱, 一个更夫也可以被人尊称一声“伯”的,那时候的人还真不是看房子车子而尊重人。
至于更夫老韩如何知道准确的时间,文中也有交代:
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不放醒炮时倒看不出……
嗯,嗯,大概差不多。我耳朵不大好,已听不到观景山传下来的柝声了
有人在放醒炮,有人在敲梆子。
古代的人不笨,也不一定活的就不比现代人不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靖安到北京自驾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靖安到北京自驾游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